1. 首页
  2. 玄幻奇幻
  3. 都市僵尸王
  4. 第一百九十八章 鬼船

第一百九十八章 鬼船(2/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大后,以超群品德,但未被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在月光见到她,觉得她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在我国是一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风俗不仅为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兔儿爷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状。在月,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伤怀,常以晴圆缺,喻人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岁时节日中世俗的趣俞益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与神话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

月光

今天,月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民间拜月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图景演变为佛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o六年)。记载:“月光者,以纸为之,上绘太星君,如菩萨像,绘月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

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奇,月饼上样,彭蕴章《幽州土风》描述说:“月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清人袁枚《随园单》介绍:“酥月饼,以松仁、桃仁、瓜仁和冰糖、猪油作馅,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而后全家人掷骰,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探,游戏取乐。


【1】【2】【3】【4】【5】【6】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